Got any questions? I will be happy to assist. Please contact me at iclei(at)iclei.org
臺灣城市接軌國際行動 推動自然共生與生物多樣性地方實踐 ICLEI推動臺、日、德城市交流共學 從全球承諾走向地方行動
為推動臺灣城市接軌國際自然保育行動,落實《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GBF)與「柏林城市自然公約」(Berlin Urban Nature Pact, BUNP)精神,「自然共生城市與生物多樣性國際工作坊—從全球承諾到地方實踐行動」於高雄登場。
活動由ICLEI Kaohsiung Capacity Center(ICLEI KCC)及高雄市淨零學院共同主辦,邀集中央與地方政府、學術機構與非政府組織夥伴共同參與,聚焦柏林城市自然公約的實踐框架,以及地方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Local Biodiversity Action Plan, LBAP)的設計方法,協助城市將國際承諾轉化為具體可行的在地行動。
.png)
從國際倡議到在地行動共創 © ICLEI KCC
以跨域合作深化地方行動 制度化推動永續治理
曾教授指出,生物多樣性已從價值倡議轉化為影響城市空間治理與基礎設施規劃的技術性課題,地方政府應透過跨域方法與實務工具,將國際倡議轉化為可落實的在地策略。
楊主任則表示,自然保育及生物多樣性不僅是國家層級的政策議題,更是地方政府實踐永續治理的重要責任。臺灣各城市積極接軌國際,高雄市已成為亞洲首個簽署「柏林城市自然公約」的城市,臺東縣與金峰鄉隨後響應,臺中市則為全台首個加入「CitiesWithNature」平台的城市。楊主任強調,城市參與國際承諾只是起點,唯有制度化與持續治理,才能讓生物多樣性行動長期深耕。
專題演講:從國家政策到城市策略的多層級實踐
在專題演講部分,三位來自中央機關、日本地方政府及國際研究機構的講者,分別從政策、地方實踐與方法學角度,分享推動生物多樣性行動的最新進展與經驗:
-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石芝菁 簡任技正
說明臺灣回應GBF的政策脈絡與《國家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National Biodiversity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 NBSAP)修訂重點,並強調地方層級推動LBSAP/LBAP的重要性。她指出,在都市藍綠帶連通、棲地復育、OECMs(其他有效保育措施)及企業責任等面向,地方政府皆扮演關鍵角色。並以「國土生態綠網」為例,展示從「點—線—面」推動跨機關協作與自然為本(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的整合治理模式。 - 日本神戶市環境局自然保育科Atsushi Okada部長
日本神戶市以「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為核心,推動生物多樣性地方治理。其《生物多樣性計畫》於2011年制定、2016年修訂,現正配合《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及日本《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 2023–2030》進行改訂,預計2026年完成。
市府以科學為基礎,結合eDNA監測技術、入侵種管理、環境教育推廣、社群參與及企業補助制度等多元措施,推動以實證為本的生態治理,強化地方生態系服務與公民共學參與,展現多方協作、自然共生的城市行動典範。
- 聯合國大學永續高等研究所(UNU-IAS)Juan Pastor Ivars 博士
Juan Pastor Ivars 博士以日本金澤「永續城市自然專案」(Sustainable Urban Nature Project, SUN)為例,闡述地方生物多樣性行動的在地化實踐。該計畫以社會—生態系統(SES)為核心,回應氣候變遷、人口萎縮與生物多樣性減少三大挑戰,提出「保存—轉型—利用」三項策略,透過綠藍基礎建設更新與灰色設施再利用,推動城市自然修復與再生。
LBAP流程涵蓋「資料蒐集、目標設定、行動共創、執行監測與調適管理」,並以「治理一致性、資料透明性與長期資金與能力建構」為成功關鍵。Juan 博士同時強調,透過參與式行動研究(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PAR)可深化社區與利害關係人參與,使社區與城市行動成為實現全球「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轉型的關鍵力量。。
圖說:各講題活動剪影 (順時鐘):逢甲大學曾梓峰教授、神戶市環境局Atsushi Okada部長、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石芝菁簡任技正、UNU-IAS Juan Pastor Ivars 博士 © ICLEI KCC
城市治理與行動設計:從公約架構到地方創新
下午場以「柏林城市自然公約」為主題,介紹其七大目標與28項行動,並解析其與歐盟、國家及地方政策的連結架構。
曾梓峰教授進一步以「跨部門治理」為題,解析城市落實路徑:從綠色憲章與策略整合、指標化目標設定與公開揭露、到治理與融資工具制度設計。他強調,首長支持、制度整合與證據治理是城市落實自然共生願景的三大關鍵。。
在互動工作坊中,與會者依據《柏林城市自然公約》七大目標,針對教育推廣、友善耕作、棲地復育、綠網連通、光害管理與藍綠基礎設施等議題,發展具在地特色的行動構想。來自臺灣各地的參與者分享從社區花園、校園綠化、戶外教學常態化,到友善照明、透水鋪面與微滯洪設施等多元實踐方案,展現出公民參與與跨部門協作的創新能量。整體成果顯示,無論鄉村或都市,各地政府皆能以自身條件深化人與自然共榮的城市願景,讓地方行動成為生物多樣性治理的重要推力。
工作坊討論(左上:金峰鄉鄉長); 國際專家現地案例參訪 © ICLEI KCC
專家總結指出:第一,教育與公民參與是推動自然共生的根本;第二,應以科學證據為基礎,妥善處理人與野生動物間的衝突並轉化為長期管理機制;第三,建議逐年調整公共預算結構,將部分灰色基礎設施經費轉向綠色基礎設施及其維運,以支撐持續性的生物多樣性治理。
本次工作坊成果協助地方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LBAP)建立雛形並啟動後續追蹤,預計一年內向國際平台回報落實進度。活動期間,國際專家亦實地參訪洲仔濕地與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遊客中心,對臺灣在生態保育與城市治理的努力表達高度肯定。
ICLEI 透過跨城市交流與互學機制,支持臺灣城市以制度化與可監測的方式推進綠化與棲地復育,並強化教育推廣與公民參與能量。同時,藉由 CitiesWithNature 與柏林城市自然公約兩大國際網絡深化合作,擴大地方行動的全球影響力。
各級地方政府(縣市、鄉鎮、區、村里等)皆可響應柏林城市自然公約並加入 CitiesWithNature 平台,共同推動生物多樣性行動。
聯絡信箱:iclei-kaohsiung@iclei.org
相關資訊
- 工作坊直播網址(預計2025年11月底關閉):自然共生城市與生物多樣性國際工作坊
- 柏林城市自然公約:Berlin Urban Nature Pact
- CitiesWithNature平台:https://citieswithnatur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