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 any questions? I will be happy to assist. Please contact me at iclei(at)iclei.org
重拾對大眾運輸工具的信任
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對運輸業帶來嚴重的社會與經濟衝擊。大眾運輸系統支撐著城市度過這場危機:讓重要人員能夠抵達工作地點,以提供必要的服務。然而,即便駕駛與操作員已經加強個人衛生與防護裝備,這仍使他們處在高風險中,且運輸業整體的載客量、收入與乘客的信任度皆大幅下降。
亞洲部分地區的政府與社區觀望著與新冠肺炎共存的生活型態,隨著疫情逐漸趨緩,地方、區域與國家政府已開始盤點,並為受疫情影響最深的產業制定復甦與紓困方案。
與去年同期相比,首爾市和臺北市的大眾交通運輸量皆下降三成以上,而釜山市更高達五成。呂宋島和寮國中城市的大眾運輸系統則是完全停擺。在雅加達等因大眾運輸系統量能有限而仰賴非正式交通方式(informal transport) 的城市,駕駛人的收入預估會減少約八成。
運輸業從未如此脆弱而關鍵,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與後期持續維持大眾運輸系統的基本服務,韓國、菲律賓與臺灣的各級政府皆採取臨時措施,以降低疫情對城市物流與運輸業的衝擊。在菲律賓,在登記中的非正式運輸業駕駛與臺灣的客運巴士司機皆可獲得現金補貼;菲律賓地方政府已著手設置能夠將商品送往社區的流動商店,亦部署政府車隊,將共享單車系統轉用於運輸前線工作者;而韓國開發一款手機應用程式,以使傳統市場的供貨與外送符合在地消費者的需求。
同時,東南亞的叫車公司則與地方政府合作,提供食品及醫療物資運送服務。印尼 Gojek 等私人企業的取貨中心則用做防疫中心,提供乾洗手與口罩,並為其駕駛人員檢測體溫。
亞洲城市不僅提出各項臨時措施,部分政府更已開始為後疫情時代推出紓困方案,例如:臺灣在三個月內分階段實施其多層次治理框架第二階段《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此條例主要提供減稅、利息補貼、專業培訓計畫、租金減免和防疫設備採購補貼等措施。
全國性的紓困方案,以及不同城市的地方與區域採用的方案,有利於瞭解大眾運輸的基本要素,亦有助於理解對人與貨物而言,何為城市交通系統的必要之處,有了這些認知,以下五點能幫助全球城市更有效地將大眾運輸系統帶回正軌:
多層次治理協調
地方政府缺乏在其轄區範圍內,能夠控管大眾運輸的政策,這種情況頗為常見,大眾運輸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又涉及許多面向,因此,各級政府間能夠明確劃分職責,對快速應變與高效管理至關重要。
有韌性的商業模式
全世界大多數城市的大眾運輸系統一直苦於達成收支平衡,而疫情的爆發無疑是雪上加霜,除了票價收入和補貼金,將其轉用於運送貨物或商業活動等大眾運輸導向型的城市發展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也有助於大眾運輸當局與營運者分散資金來源,使大眾運輸網絡的量能達到最大化。
互信的公私合作
儘管大眾運輸無疑是城市交通的骨幹,但慢行交通 (active mobility)、非正式 (informal) 與共享交通 (shared transport) 等,也有助於填補大眾運輸系統的不足,這在分散的城市貨運業尤其顯著,讓非正式運輸部門參與決策與政策制定的過程,對改善運輸系統的效率與營運商的工作環境十分重要,仰賴使用大眾運輸的物業承租者與企業,也應以利益關係人的身份共同參與相關討論。
乘客的信任
嚴格的衛生標準已成為新常態,值得信賴的服務與專業的工作人員對大眾運輸部門當局與營運商來說越趨重要,以在面對危機時及時應變,並採取積極措施。
氣候行動
紓困方案應被用來投入、加速與擴大能源轉型、部署電動交通和整合大眾運輸系統,以在面對全球疫情的同時,解決氣候危機。
現在正是重新審視並改變大眾運輸,與我們看待所身處的社區和城市的時機,大眾運輸不只是幫助人們移動的工具;現在比以往更加突顯其為一個公平、健康且安全的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原文作者為ICLEI 全球秘書處 Tsu-Jui Cheng ─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