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 any questions? I will be happy to assist. Please contact me at iclei(at)iclei.org
臺灣城市響應柏林城市自然公約與 CitiesWithNature 以行動投入全球自然正成長的城市未來
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是當今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而「地方政府」正站在守護生態系統、推動自然共生的最前線。ICLEI 與全球城市共同推動的「城市自然共生(CitiesWithNature, CWN)」平台及網絡(見備註*),以及《柏林城市自然公約》(Berlin Urban Nature Pact, BUNP,以下簡稱柏林公約)行動聯盟,正協助全球地方政府從國際倡議走向具體行動,加速自然保育與城市治理的轉型。
柏林城市自然公約-城市引領、行動導向的全球倡議
柏林公約由德國柏林市與 ICLEI 於 2023 年共同發起,並於 CBD COP16 正式公布,是首個以城市與地方政府為核心、專為落實《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而設計的國際倡議。
這份公約不是象徵性的宣示,而是一套要求城市把自然帶回日常生活空間的行動框架,街區、公園、河岸、水岸、建築等多樣環境皆涵蓋在內。公約提出七大目標與行動領域:「綠地與藍帶基礎設施」、「物種與棲地保護」、「土壤與水資源管理」、「城市農業與糧食系統」、「教育與公共參與」等,作為地方制定「地方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LBAP)的實務指南,並強調跨部門、跨領域合作,鼓勵城市設定明確目標並進行進度監測。
這份公約是歷經兩年、近 90 個地方政府的共同諮商與協作而成,是全球城市集體智慧的成果。國際上已有柏林、奧斯汀、卡利、烏特勒支、蒙特婁、巴黎及維也納等指標城市正式加入或積極參與公約行動網絡。
在臺灣,從直轄市到原民鄉鎮也正展現多元且扎實的自然治理行動。高雄市以「亞洲首座簽署城市」的身分加入柏林公約,展現其在綠地保育、生物多樣性提升與跨局處協作方面的政策決心與實際行動。隨後,臺東縣金峰鄉也正式響應加入,將原民知識、自然共生價值與地方治理深度結合,致力於為亞洲城鄉跨域的自然治理樹立示範典範。
首屆公約大會:城市自然是一場關乎民主、認同與生活品質的全球運動
2025 年 10 月 8 至 10 日,來自全球 40 多個城市的官員與專家齊聚柏林,參與首屆「柏林城市自然公約年會」(The Berlin Urban Nature Pact Annual Event),共同啟動自然為核心的全球合作,聚焦生物多樣性、氣候韌性與社區福祉的整合轉型。
開幕主題為「城市自然領導力(Urban Nature Leadership)」。柏林州政府氣候保護暨環境署國務秘書Andreas Kraus提到,柏林的自然治理建立在市民高度參與的基礎上,包括社區花園、自然化墓園、校園生態教育等。
他強調,都市自然不僅關乎環境,更影響民主參與、城市認同與居民生活品質。城市治理面臨著住房需求、財政限制、政治協商、氣候變遷與外來入侵種等多重挑戰,但城市也是最能產生創新解方的場域。
高雄市長陳其邁從亞洲與臺灣城市觀點,透過影片向與會者分享高雄推動自然共生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成果。他指出,高雄位於臺灣南端,擁有山、海、河、港交織的多樣地景,是臺灣重要的國際門戶城市;在森林覆蓋率超過六成、已知野生動物逾四萬種的臺灣,高雄作為南部核心城市,同時面臨著生態保育與都市發展並行的挑戰。
在此背景下,高雄以「自然共生與氣候調適」作為城市治理核心,逐步形塑兼具韌性與生態的都市環境。市府透過建置約 840 處、總面積逾 1,000 公頃的公園綠地,完善 25 座滯洪池與 21 座濕地系統,並藉由鐵路地下化打造 15 公里綠色廊帶。同時推動「高雄厝綠建築計畫」,以屋頂與陽臺綠化擴大生態棲地,更將高爾夫球場轉型為「果嶺自然公園」,持續建構完整生態網絡,推動城市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樣貌。
高雄市長陳其邁以預錄影片分享城市的自然治理承諾與行動 © City of Berlin
除高雄之外,哥倫比亞卡利(Cali)亦分享了其國家公園在生態修復與社區共同管理方面的經驗;法國巴黎介紹城市綠化及棲地連結的政策實踐;奧地利維也納則提出氣候調適型街區與藍綠基礎建設的創新作法。
透過案例交流與共創實作,臺灣城市與鄉鎮正以行動推動自然治理轉型©ICLEI KCC
高階對談:城市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行動的核心推動者
在「城市自然領導力高階論壇」中,柏林州政府氣候保護暨環境署國務秘書Andreas Kraus及來自烏干達南薩納、美國奧斯汀、荷蘭烏特勒支、英國格拉斯哥等城市的高階代表,深入討論政策整合、經濟誘因吸引公民參與、永續治理落實等議題,探討城市在國際框架下實現生物多樣性目標的挑戰與機會。
他們一致認同:「城市不只是氣候與生態危機的第一線,更是推動解方的主要力量。」
本次柏林城市自然公約高階會議清楚展現,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中,城市的地位已全面提升,城市不再只是國家政策的執行端,而是自然保育的策略制定者、行動推動者與合作平台。
柏林市代表表示,未來居民或許不會記得與會者今日的發言,但一定會感受到政策選擇所帶來的改變—包括更完善的綠色廊道、街道樹木提供的陰影與降溫、河岸與濕地的調洪能力,以及自然融入日常生活的全新城市風貌。
柏林公約:把理念化為行動,把行動累積成全球力量
首屆年會的舉辦象徵全球城市正以更緊密的方式協力,讓「自然共生」不再只是願景,而是真實的城市政策與市民感受得到的生活品質。
柏林城市自然公約是具體明確的城市行動框架,隨著加入城市持續增加,柏林公約所開啟的合作網絡,將持續引領全球邁向更綠、更包容、更具韌性的城市未來。
【歡迎各級地方政府加入行動】
- 不論是縣市政府、鄉鎮市區、甚至村里級地方單位,都可響應柏林城市自然公約並加入「CitiesWithNature(CWN)」平台。
- 加入柏林公約後將自動連動加入 CWN 平台進行行動揭露,亦可選擇單獨加入 CWN 參與國際平台與自主揭露。
- 如有意願或需要邀請函、流程指引,歡迎聯絡: iclei-kaohsiung@iclei.org
【相關資訊】
- 柏林城市自然公約第一次年會直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TL2h3hsgA - 臺灣自然共生城市與生物多樣性國際工作坊: (1) 直播影片(AI字幕僅供摘要參考,非精確翻譯) (2) 工作坊摘要報導
- 柏林城市自然公約: (中文公約下載處) 、(英文公約指南)
- CitiesWithNature 平台:https://citieswithnature.org/
【*備註 關於CitiesWithNature平台】
CitiesWithNature(CWN) 由 ICLEI、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與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共同發起,是一個專為城市與地方政府打造的全球行動平台,旨在支持各地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自然共生發展及自然為本的治理策略。
CWN 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正式認可的城市行動網絡與「行動揭露平台」,協助全球城市對齊《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特別是落實 GBF 目標 12:「提升城市自然環境的品質與公平性」。
平台提供從國際交流合作社群、政策與方法論指引、生物多樣性指標工具,到成功案例資料庫等全方位資源,協助城市登錄承諾、設定目標並呈現行動成果,成為各國生物多樣性策略的重要補充與支持。
透過加入 CWN,地方政府不僅能更系統性地推動城市自然治理、擴大國際合作,也能在全球舞台上展現其永續發展與生態保育的具體進展與承諾。

